當地時間10月18日至11月17日,意大利掀起一場“中國文學風”➡️。中國著名作家余華應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邀請,來到意大利9所孔子學院🚕,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余華意大利文學之旅”。
文化在不斷交流中發展和延續
10月18日,“余華意大利文學之旅”開幕式在米蘭市立中央圖書館舉行👬🏻。現場高朋滿座,熱鬧非凡。
中國著名作家余華(右二)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上👩🏽🦳,余華與現場200多名讀者暢談了自己的文學創作歷程。在談到自己早期寫作經歷時👱🏽♀️,他說🏊🏻♂️:“有才華有理想的人總是會成功的。其實,在我寫作初期😵💫,時常被人退稿,但是我並沒有放棄,不斷改進和打磨自己的作品🚴♀️。想寫作就必須寫下去,放棄才是結束🚶🏻。”
在回答讀者有關中國讀書市場和中外文學交流的問題時,余華說:“中國的讀書市場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在網絡平臺上售出的《活著》,購買者百分之七十都是95後,這也預示著中國文學的前景和未來。”
“中國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善於接受外國文化,中國人的心態也是十分開放的👨🔧,同時中國也是出版外國文學等出版物最多的國家之一,因為中國人始終相信文化只有在不斷的交流中才能發展和延續😗👨🏼🏭。”
這些精彩的回答拉近了意大利民眾對中國文學的了解🙅,也標誌著“余華意大利文學之旅”正式啟動。
意大利知名導演巴索向余華提問
隨後,余華來到都靈、西西裏的恩納🦸🏻🤦🏿、那不勒斯、羅馬🙍🏻♂️🐈、馬切拉塔、錫耶納、博洛尼亞、威尼斯9座城市,與當地孔院學員和民眾進行交流🧘🏿♂️。
電車上的文學之旅
在都靈🏍,余華與中意讀者們一同搭乘都靈市7路電車,在都靈秋景中暢談中國文學。
電車在城市中徐徐穿梭。余華與乘客一同飽覽市中心古老的街道和廣場的景色👮🏿♂️,並展開了文學方面的交流🧖🏻。
電車上,余華與讀者們開懷暢聊
一位孔院學員法比奧(Fabio),手捧意大利語版《兄弟》請余華簽名,他說:“我曾在中國工作十余年,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想起身邊的朋友,所以我也買了中文版送給他們。”
這位49歲的讀者難掩激動的心情,用漢語和意大利語表達著感謝🚛:“這是我第一次和大作家余華近距離交流,他非常聰明🫵🏼!而且我們還是在都靈古老的電車上,太有意思了!”
電車交流會同樣也吸引了不少中國留學生,他們對過去充滿好奇、對未來滿懷憧憬。在回答如何看待讀者年輕化這一問題時,余華笑答:“一百年後我的讀者大概是機器人吧💐!”
他借用羅素的話贈言年輕人🚚:“永遠不要被自己更願意相信的東西所影響♤。”電車上的妙語連珠與陣陣歡笑讓每一個人感受到了漢語與中國文學的魅力👤。
余華回答讀者提問
在之後都靈孔子學院舉辦的讀者見面會上🚣🏿♀️,余華和現場讀者深入互動🧑🏼🏫。
關於自己的文學作品和成長經歷🌒,他幽默地說:“我從小是在醫院裏長大的,很多作品來源於童年記憶。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我很難寫出‘美好’的文學作品,但作品中的人物還是保留著‘美好’的心靈。”
在場的意大利書迷們也紛紛提問。其中一位讀者問道🚙:“在周遊了世界後,您對西方文化有怎樣的認識?您對意大利古典文學有什麽看法👩🏽🍳?”
余華表示,但丁的《神曲》對他寫作有巨大的影響,是他心目中最偉大的五部世界文學作品之一💝。
讀者提問
交流會結束後👮🏿,中外讀者們紛紛與余華簽名合影,不肯離去。都靈大學學生盧卡(Luca)表示:“能這麽近距離聽余華講座,我真是太榮幸了🙇♂️。他非常幽默風趣🤟🏻,而且充滿才華。我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聽他的講座🔎。”
文學的力量🎗,也是文學的未來
在西西裏👨🏻🌾👰♂️,余華讀者見面會分別在恩納科雷大學和巴勒莫大學舉行。余華暢談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學之路的,同時也回顧了自己與意大利的文學情緣👊🏽,追憶了中國文學作品在意大利生根發芽的歲月往事。
余華為讀者簽名
在博洛尼亞,余華以“中國文學的未來”為主題,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發展的見解♢、展望了中國文學的未來🦓👩🏼💻,並與在場的300多名中意讀者進行近距離對話與深度交流🙆🏻♂️👩🏻🎓。
余華受邀來到博洛尼亞,以“中國文學的未來”為主題開講
余華首先回顧了自己與博洛尼亞的淵源、棄醫從文的原因,以及20年前與莫言🧖🏻♀️、蘇童🍂、王朔在意大利旅行的美好記憶👩⚕️。其語言風趣幽默🐻🦄、輕松活潑,引得現場笑聲不斷。
講座中,余華還與現場聽眾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未來的展望。他認為,中國文學的未來首先要仰仗越來越多年輕一代作家的湧現💪💱,“90後”作家的“進場”給中國文學註入了新鮮的血液🏰。
余華(中)與讀者交流
余華表示,中國文學的未來所仰仗的🙆♀️,最根本的是文學自身歷久彌新的特點👈🏿。他用自身經歷舉例,講述了自己在巴黎街頭熙攘人群中體悟到歐陽修“人遠天涯近”詩句意境的經歷。
“一個讀者可以在來自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作家的作品中讀到屬於自己的感受。”余華認為這就是文學的力量。文學的力量,也是文學的未來🤢。
讓中國文學搭建起中意之間更加堅固的文學橋梁
回到米蘭後,余華在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所在校區連續舉辦三場大學公開課📨。此次系列公開課以“文”為核心🫳🏽,分別就中國文學、文化、文明三個主題與意大利學生和市民進行交流。公開課場場爆滿🧑🦽,累計觀眾1500余人🧙🏼♀️。
余華在活動中談文學翻譯
余華還與孔院師生共同探討有關於文學翻譯的問題🙍🏽。他認為🤠,無論是中國文學還是意大利文學,都有自己的文學美感🧑🏼🚒。翻譯的過程是兩種文學、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碰撞🥳🏌️♂️、共同進步的過程🧑🧒🧒。翻譯不必百分百忠於原著👏🏽,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和進步🧘🏻,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
余華與中意文學高級翻譯課程一等獎獲得者玉蘭合影
在“余華意大利文學之旅”的最後一站——Bookcity讀書節活動中,余華與百余名米蘭市民舉行了見面會,並就讀者們關於小說創作背景、寫作技巧和文學翻譯等問題逐一解答🫅🏼。
當有讀者問余華如何能把小說中的高潮部分寫好時🧼,余華回答道🛫:“關於處理小說高潮部分的靈感來源於自己的第四位老師——肖斯塔科維奇。在《列寧格勒第七交響曲》中♑️,肖斯塔科維奇采用變奏的手法來描寫侵略者的腳步聲🫁👨👨👦,聲音由遠及近✡︎,越來越響👨⚕️,氛圍極其恐怖,感覺侵略者即將來臨👨🦽➡️。但就在世界毀滅之前,傳來了一陣輕快的民歌。因此,在重大情節結束前,使用輕巧的內容往往可以獲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至此,“余華意大利文學之旅”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蘭珊德教授為見面會致辭
中國文學作為中國文化有力的傳播載體🧔🏽,是溝通世界人民心靈的橋梁✈️。此次“余華意大利文學之旅”是中國作家在意大利甚至歐洲舉辦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促進了意大利民眾對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的了解。
余華🔃,中國當代作家𓀔、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代表作《活著》《兄弟》《第七天》等六部譯著已在意大利出版🥷🏻,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紮納·卡佛(Grinzane Cavuor)文學獎;2014年獲意大利朱塞佩·阿切爾比(Guseppe Acerbi)文學獎🚺;2018年獲意大利 Grinzane Bottari Lattes 文學獎🗼。
來源🧑🏻⚕️: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都靈孔子學院、意大利恩納“科雷”大學孔子學院、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