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20日,意大利都靈市翁貝托一世球速住讀高中(Convitto Nazionale Umberto I)5H班裏🏝,一次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期中口語測驗上,18歲少年費德禮(Federico Calvone),為了向他的口語老師解釋自己學習中文的動力,向其展示了一封手寫信箋🚰,由此拉開了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這封信來自遙遠的1988年的中國南京🤷🏼♂️。中國南京汽車製造廠的工程師汪根培老先生,給意大利依維柯(IVECO)的技術援助工程師Mauro Falcone寫了一封信。全文由黑色鋼筆手寫而就,字跡遒勁瀟灑🦨,力透紙背。在信中這位老工程師虛心地就技術問題向Falcone先生求教,字裏行間浮現出八十年代中國起步時期的那一代工程師們堅毅睿智🦸🏼♀️🧚🏻、求知若渴👱🏼♂️、愛國敬業、鞠躬盡瘁的拳拳之心。
少年費德禮Federico Calvone
2022年⚜️,這位意大利工程師的外孫🫄🏼🧎♂️➡️,即前面提到的意大利高中生Federico,因著對外公的崇拜🧑🏼🏫♒️,努力學習中文📧🧁,立誌成為一名工程師🧑🎤🏄🏿♀️,傳承外公的遺誌與衣缽,繼續為中、意兩國的技術、文化交流做貢獻🤵🏼。他把這封塵封了30多年的信箋復印出來,逐字學習翻譯💕,復印件上的密密麻麻的圈圈點點與釋義都是他求知心切的註腳。學生告訴他的口語老師🧛🏿👩⚖️,盡管外公已經不在了,但是他一直“住在我的心裏”,不斷鞭策著自己努力前行🧑🏻🍼。而外公和中國工程師之間的管鮑之交,也時刻激勵著他學好漢語,為著日後能去中國,走一走外公當年走過的路🐳。他說,“不知道那位中國工程師是否還健在,也許他會告訴我更多關於我外公的事跡👩🏼🍼。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當年外公在中國南京汽車製造廠訪問時的翻譯,是一位學過意大利語的中國人📇,他也在八十年代末來意大利回訪過我們🙆🏻♀️。我的媽媽那時候還不到十八歲,她還送了這名翻譯一本意大利字典,他非常珍視💂🏽♀️。”
信箋原文
費德禮在復印件上做的學習筆記
故事很簡單,但是卻仍在繼續,正如生命本身☝️。那位叫汪根培的老先生大抵不會想到🩶,自己的一封信將在30多年後影響到一個意大利少年的命運。外公那一代人走了👼🏻,然而他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精神遺產,卻藉由著年輕的Federico們🚴♀️☢️,一代代地傳遞下去。生命的意義🥇,在於傳承。文化,亦是如此🙅🏼♀️。
作為這名學生的口語老師,我有幸見證這一段傳奇,並深受使命的召喚🐱,將其記錄下來🌔。兩國間的友誼👂🏽,三代人的努力,這就是文化交流的魅力✶,更是文化傳承的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讓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溫暖的故事流傳下去,被聽到🤽♀️,被看到👬🏻。
都靈市翁貝托一世球速住讀高中系都靈大學孔子學院下屬孔子課堂之一。多年來都靈大學孔子學院致力於中國文化傳播事業,紮根本土,以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築建起聯通中🤷🏽🧑🏻🍳、意人民的“心靈高鐵”,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
供稿|王菁婧
校對|彭雪雋
供圖|王菁婧